新媒体时代的传统重生:上海奉浦苑自主办报的成功探索
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社区之间的沟通往往因为信息的海量轰炸而变得断断续续。然而,上海奉贤区奉浦街道的奉浦苑社区却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再次焕发了活力——他们自发办了一份小报《奉浦苑之声》。春天即将到来,祝勤勇,这位69岁的业委会主任,正忙碌于为这份报纸准备新春特刊。这样的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奉浦苑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社区组织模式。在创刊之初,祝勤勇及团队面临着居民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过去,居民们与物业和居委之间常常产生误解,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尤其是在进行旧房改造等重大项目时,居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无法及时传达,合作共建的理念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祝勤勇决定通过《奉浦苑之声》来改变这一切。
起初,祝勤勇为每个楼栋组建了微信群,以此搭建起居民与物业、居委之间的桥梁。但他很快发现,信息在庞杂的微信群中容易被淹没,尤其是对年长的居民而言,电子产品的使用能力相对较弱,如何让他们公平、便利地获取信息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周围闪现的灵光一闪便是:为什么不试试传统的纸质媒体呢?这份坚持传统的《奉浦苑之声》,正是应运而生。
创建这份报纸的初衷简单而直接:让每个居民都能清楚了解社区事务。这不仅是信息的传播,也是社区治理模式的一种创新。社区的每一期报纸都会包含蕞新的居委、物业工作进展、居民好人好事、暖心故事等内容,真正为居民服务。在纸质报纸面世后,居民们在社区广场的布告栏前驻足,转眼间,这个新习惯悄然形成。
该报纸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平台,更是社区凝聚力的提升工具。居民们开始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参与到《奉浦苑之声》的编辑过程中。这个脱离传统新闻媒体的报纸,实际上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社交模式,鼓励邻里之间开展讨论与沟通,甚至形成了微型的“竞争心理”,鼓励大家成为社区的积极参与者。
《奉浦苑之声》的发展过程中,编辑部逐渐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的内容机制。蕞初的排版设计和内容创作并不成熟,稿件数量也相对稀少。但随着居民们对于报纸的支持与反馈,编辑部开始不断调整与丰富内容。例如,设立“点赞台”来表彰社区中的好人好事,以及“曝光台”来警示那些违反社区自治规定的行为。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栏目不仅吸引了居民们的目光,也为报纸赋予了更深层的社区互动意义。
而在更广的视野中,这样的内容创新与丰富,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社区自治与参与感的重新寻找。在《奉浦苑之声》的内容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本地居民的声音,还能广泛吸引到不同职业背景的居民,参与其中,包括医生、退休干部、甚至是曾经的世界级运动员。他们的参与不仅是信息的扩展,更是在众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没有界限的认同感。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的传播越发迅速,如何适应这一时代成为了每个社区治理者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纸质媒体的回归反而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另类选择。尤其是在居民结构中,有近一半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渴望而需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并非独一无二。在这种情境下,《奉浦苑之声》以触手可及的形式,真正为久违的人情味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不仅是对新旧媒体形态的有益融合,更是一种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所需的并不仅仅是更快的传播,更应该是更贴近生活的沟通方式。——《奉浦苑之声》正是这一理念的真实体现。
作为一个自发办报的社区,《奉浦苑之声》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自己所展现出的亲和力,更多地则在于它所启发的对未来社区治理的新思考。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小区的居民都有权利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报纸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一个能够让每个人的故事都得到讲述与倾听的场所。
在某种程度上,这份报纸的存在,象征着社区凝聚力的归属感与存在感。这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在重构社区关系与邻里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奉浦苑之声》的故事未完,未来的展望仍在继续。随着社区的发展,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依旧是挑战。如果说纸质报纸能够唤起人们对“附近”的关注,那么我们也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将新媒体的优势融入到这一过程中,为社区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与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奉浦苑的《奉浦苑之声》不仅将继续成为居民交流的平台,更将成为新媒体时代传统与文化的象征。从这个基层的探索中,我们也许可以发掘出更多适合未来的社区治理之道,让每一个声音在这里变得更加有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