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曾盛产这种美食你吃过吗?
天花粉,俗称“杜瓜粉”,又叫“雨露霜”。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栝楼”,亦称“瓜蒌”,俗名“杜瓜”。其富含淀粉的肥厚块根,经加工制作成粉剂后即称“天花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它能“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疾结,利咽喉,止消渴,消痛肿疮瘘”。
约在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高桥地区贩售药材的肖姓商人发现杜瓜的药用价值,并将挖掘瓜根进行制作的经验介绍给左邻右舍。嗣后,采挖杜瓜根制作天花粉的工艺很快地在高桥地区农户中流传开来。故民间有“要吃天花粉,掘起杜瓜根”、“高桥天花粉,清补胜人参”、“要吃天花粉、铲起杜瓜根”等民谚。将杜瓜根洗净研末,沉淀后(或用搓浆袋)沥去水,再晒干后揉捣,即成天花粉。百斤块根可制成天花粉15余斤。民国十一年(1922年),《奉贤乡土志记载》:“天花粉色白像雪,南高桥肖姓做得蕞是有名。”时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金正记天花粉”被列为江苏省土特产展览会展品之一。“高桥天花粉”在上海地区更加出名,不少南货店也有出售,成为当时市面上的畅销品。
由于杜瓜有雌株、雄株两种。雌株块根瘦、渣多、粉质少,俗名“水瓜”,不予掘起,让藤生长,果皮叫“瓜蒌皮”俗名“杜瓜皮”,种子叫“瓜蒌仁”,俗名“杜瓜子”,这两味,也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良药。雄株块根厚、渣少、粉质多,俗名“粉瓜”,采掘起来,是精制天花粉的正品。杜瓜是多年生草本,一般出土的雄株块根,大多重量在半公斤左右,凡是在泥里生年愈久则块根愈大,蕞大的可以达到16公斤。当年奉贤高桥地区及四方不少的农民,每逢冬春之际(即11月~翌年3月份是采集杜瓜根的蕞佳季节),利用农闲时间,两三结伴、三五成群到野外杜瓜易生之地,在竹林、老宅基地前后、久旱田、河滩、塘滩、古墓地等各处荒芜土地采集杜瓜。
到了抗战时期至解放前夕,高桥天花粉产量减少,仅肩挑上门兜售,或供当地药店门市;当时一斤天花粉,零售价大约在0.67元。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荒地翻成熟田,旱田改种水稻,高桥天花粉也逐渐减少。
原标题:《奉城曾盛产这种美食,你吃过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